
01
抓牢關鍵所在 步步為營
Micro innovation
「環環相扣
落實好“五大關鍵”」
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將新工藝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前提,在應用預應力創新技術的過程中,工程人員牢牢把握住了前后相顧、環環相扣的“五大關鍵”:
第一,施工前技術檢驗。施工前,工程人員仔細檢查、試驗施工材料質量和性能,科學調整每一個構件的擺放位置。當需要在橋梁建設中采用分段施工方式時,項目經理、技術員們便集中集體智慧,針對現實情況對對各階段進行科學安排,“開好統籌會,下好落子棋。”
第二,混凝土澆筑。施工中,工程人員從混凝土強度控制、澆筑方式等多方面,悉心控制好澆筑質量;這一步工序完成后,即刻對路橋工程的強度進行檢查和驗收,從嚴從細推進項目建設。
第三,鋼絞線安裝。工程人員不但以施工現實需要為基準,認真選擇適合工程的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預應力鋼筋,在保證節約建筑材料的同時使構件外形更美觀。還做到了準確分析、計量預應力鋼絞線的幾何參數、伸長率、尺寸公差等數據,確保每一條鋼絞線布局合理,以精確參數推動精準實施。
第四,預應力筋穿梭。該技術是預應力技術應用的重要內容,一般在施工建設中,20-40米長的預應力筋穿梭會導致出現多個導向槽、轉向裝置,增加施工難度、誘發安全隱患。因而,為確保預應力筋穿梭環節工作的有序推進,規避鋼絲線相互纏繞現象,工程人員別出心裁,對每一鋼絲線均進行了編碼處理,以直接簡單的形式避免錯亂,將發生失誤與隱患的風險降到最低。
第五,選取預應力錨具。選擇與預應力高強度鋼絲相適合的錨具,進而科學應用機械錨固,以優化和改進機械施工環境和條件,配合新技術的高效化實施。
“起則迅,收則圓”。通過環環相扣的五處要點,以及每一步中的思考、測算、應用、調整、創新、復盤,集團工程人員在研究與實踐中努力達成“應用新技術、做出新成果、實現新跨越”的目標。
技術應用過程
井陘跨河橋箱梁安裝
02
以數字技術賦能
Micro innovation
「擁抱數字技術
邁向智能施工新階段」
在井陘跨河橋施工中,集團工程人員創造性地應用了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擁抱時代潮流,以數字技術賦能工程項目,推動傳統施工方式轉型升級。
“我們把這次操作稱為‘智能施工’,相較于以往人工計算、測繪等傳統方式,這次更多地采用了智慧建造流程,省時省力。”
這一系統采用多種創新性設計,可精確控制張拉力數值大小、精確測量預應力筋伸長量,及時校核伸長量誤差,并實現張拉加載速率、持荷時間等多種要素自動控制,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施工的“多項同步”。
此外,該系統為無線采集控制,遠程監控,便于操作,具有較高可靠性及可維護性。 能自動反饋數據,使人員隨時掌握設備性能、校準狀況等技術信息,進而下達指令;更能實現驗收評估自動化、智能分析處理數據,形成工程管理所需的各種報表。 通過各類動態數據實現遠程指導和監控,工地也變得“聰明”起來。
建設完成后的井陘跨河大橋
The New Technology
通過科學應用預應力張拉技術,防止構件變形、減少施工裂縫,確保工程項目擁有良好的質量性能,進而降低后期維護的消耗,承載著集團對“康旅品質”的不懈追求。依托“智能建造”發力,實現遠程監控、追溯歷史數據,獲取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讓“匠心智造”理念展現在方方面面。以“科技引領 創新驅動”為導向,數字化革新傳統項目,實現工程建設轉型升級,集團將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