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在認識和使用植物方面有著漫長的歷史,以植物為載體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事件浩如煙海,不可勝計,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是前瞻的,也是適時的。人類自覺地認識和馴化植物有近萬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成果。這些成果需要科學地研究,認真地保護,使其成為未來發展的財富和動力源,是植物學應用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詩經》中盡是草木蟲魚之名,用寫實的手法描寫的是它們的體態之美;說人間事則使用它們的意境之美。《紅樓夢》盡是才子佳人情事,寶玉、黛玉、寶釵、湘云 ...... 個個有愛相隨。大觀園中花木拂疏,種種都有借喻相伴,誰是松?誰是竹?誰是芍藥 ......《詩經》也好,《紅樓夢》也好,書里畫里描寫的都是人間有愛、草木有情的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結合;還有神話故事、民間文學等多種方式來體現和傳承著植物文化。例如: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下面我們對植物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和闡述:
一、歷史悠久、生長周期較長、為人們所熟悉
《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中記載了桃、蘭、栗、棗、萱草、荷、瓜等一百多種植物,文人名士的詩詞文章中會把植物人格化處理并賦予其不同的性格風韻,使之成為獨特個性和崇高品性的象征。如屈原的頌桔、頌菊;周敦頤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之君子者也;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鄧穎超曾以“比荷花更高潔,比青松更堅貞”的詞語概括宋慶齡偉大的一生。
二、形態特征符合吉祥含意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在中國,一切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一直伴隨在人們身邊,它是人類希望的零廣告,穿越歷史的長河,代代相傳,盡管時代特點不盡相同,但人們追求幸福、平安的期盼是不會改變的。
唐代李正封有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花”稱為國色天香,又有牡丹的花朵碩大重瓣,絢麗多彩,體現出雍容華貴的風韻,歷來牡丹作為富貴榮華、興旺發達的吉祥物。《詩經·大雅·綿》中“綿綿瓜瓞”的詩句,石榴的多子,瓜類綿延的藤蔓,節節有花有果,在古代作為子孫綿延、家道興旺的象征。多花型的荷花品種,形態上是一梗上二花托,形成二花共柄稱為“并蒂蓮”,是婚姻幸福美滿的象征。竹竿的通直中空、堅韌有節,古語有“玉可碎不改其白,竹可焚不毀其節”的美譽。木棉樹形高大、花紅似火,極富陽剛之美,所以又被稱為英雄樹。影視藝術作品及舞蹈作品中《刑場上的婚禮》、《紅色娘子軍》都以高大大的木棉樹作為背景,來表現革命的英雄主義。又如過去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百合以表示親情的習俗,所以百合會被視作團結和睦的象征。
三、植物的生態習性寓意吉祥的含意
眾所周知的是梅、蘭、竹、菊為四君子,松、竹、梅又稱為歲寒三友,都是由于他們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性。例如:陳毅的《青松》中“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而芙蓉、梅、菊、水仙等它們的花期在秋冬之際,正是百花凋零、天寒地凍之時,因此這一類植物被象征為不畏惡境的勇士,報喜迎春的使者。例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的形態又有薔薇花冠,并且互為基數,符合“五福”之意,初春開花,象征否極泰來,吉祥幸福。
合歡,它的偶數的羽狀復葉,再加上入夜小葉成對相互合攏早晨張開,似夫妻同眠,所以也會被用來作為婚姻美滿的象征。
月季,由于它的花期很長,又有楊萬里詩“此花無日不春風”、蘇軾詩“一年長占四時春”等詩句,月季會被作為長壽、新春、婚禮的吉祥物,在民間吉祥圖案中有:四季平安、長春白頭、太平富貴等吉祥圖案。
四、名字諧音象征吉祥的含意
大吉大利、夫榮妻貴、盤葫蘆、山茶花、蝶戀花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吉祥祝福語、吉祥的圖案、婚俗中寓意吉祥的事物等等。橘、桔—吉,芙蓉—夫榮,桂—貴,棗—早等。我們都熟知在舊婚俗慶典中,喜床上都會撒上棗、花生、桂圓、栗子,叫撒帳,諧音寓意“早生貴子”
五、有宗教信仰和神話的含意
最典型的植物與佛教的關系中僧人神秀和關于佛法的辯論: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實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借物(菩提樹)論道,都是引源于 2000 多年前佛祖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所以說菩提樹在佛教中有重要意義,蓮花也是如此(佛教中有蓮臺、蓮座等)。
桃木在我國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桃木亦名“降龍木”、“鬼怖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這些寓意都是源于我們的神話傳說。類似于桃木的還有蓍草、菖蒲、茱萸等。
六、人們對珍奇異獸動物的膜拜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龍鳳是最具有文化色彩的兩種神異動物。傳說中的龍,形象是身長、體形如蛇,有鱗爪、龍須,能興風降雨,在西游記中龍作為水族之長。在植物中也有大量的以“龍”命名的植物名,如我們常見的龍爪槐,國槐芽變品種;龍爪柳,旱柳的的變種;龍柏,圓柏的栽培變種。龍葵、龍眼、火龍果、龍舌蘭等都是借龍的外形或是身體的一部分來指稱植物。鳳,鳳凰的簡稱。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他是原始社會中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我們現在的植物也有用“鳳”來命名的植物:鳳仙花、鳳尾蘭、鳳凰花、鳳梨花、冬鳳蘭等,只是沒有以“龍”命名的植物多。
植物的命名中除去標注某種植物所屬的“門、綱、目、科、屬、種”、識別特征、生長習性、適應地區、觀賞價值、園林應用等方面,也是人類在觀察動植物的擬人化的社會過程,是人類依據某一特定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宗教信仰或者是自然觀念等對植物進行劃分和界定中得出的,無形中植物的命名也體現出了一種社會文化、民俗文化,通過植物的常用名稱,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民族文化的印記。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植物的命名過程中體現了植物生長地、植物與神話故事、植物與民族崇拜、植物與人的品性特征等之間的多重關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是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可以這樣說,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是通過龐大的象征體系而根植于我們的思維之中的,現在我們也是透過這套象征符號體系來解讀和理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種種事物。植物也是通過這種象征意義來不斷繼承和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