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提高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科技教育處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于5月12日召開了2022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培訓視頻會議。全省5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單位的150余位科研管理部門負責人及科研管理人員參會。 會議介紹了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的整體情況,對2021年度科研工作和立結項情況進行了總結,部署了2022年度的課題研究工作,并就如何提高申報質量進行了指導,對項目申報審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做了系統講解,進行了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管理系統功能講解和演示。
多點謀劃 品質升級 做好昌黎“全域旅游”大文章 春賞梨花清雅、夏游黃金海岸、秋登“神岳”碣石、冬品葡萄佳釀。在昌黎的山、海、河、湖之間,蘊藏著濱海旅游、生態健身、工業觀光、文物古跡等多種旅游資源。近年來,昌黎縣深入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開放活縣、創新興縣”發展戰略,致力于做好全域旅游文章。在昌黎縣委縣政府的高瞻遠矚與精心規劃下,康旅控股集團承接了昌黎縣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項目,根據昌黎縣旅游業發展情況,通過創建標準解讀、創建實施方案制定、創建工作技術培訓、現場溝通指導等全過程服務,實現昌黎縣旅游供給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等全面提檔升級,助力昌黎縣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01 要素整合+產業融合 凝煉旅游新名片 昌黎縣郁郁蔥蔥的葡萄種植園里,到處都是游客觀光采摘的身影。 “在申報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時候,都需要在材料里體現出當地的文旅資源優勢和創新示范亮點,所以在充分了解示范區創建需要滿足的標準后,我們就開始想,如果說為昌黎定制一張全域旅游名片,那應該是什么。” 昌黎縣作為“山海文化名城”,最聞名的景點便是碣石山和黃金海岸,但康旅科技規劃團隊并未將關注點完全聚焦于此。“在我們的規劃思路里,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旅游’二字,更是文旅的融合,文旅產業的發展。我們想,‘綠水青山、黃金海岸’這些生態產品,歸根結底需要完成‘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那就從產業發展的高度定義全域旅游。” 在前期籌備中,康旅科技規劃團隊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昌黎縣葡萄種植面積已達5.2萬畝,年產值3億多元,葡萄種植業已催生出葡萄酒釀造、旅游觀光、倉儲物流等多個業態,打造了集生態觀光、休閑旅游、親子娛樂、果蔬采摘、特色餐飲多功能為一體的葡萄溝鄉村旅游文化體驗平臺。“葡萄產業為當地創造了2.5萬個就業崗位,一顆顆葡萄已串起特色產業鏈。”同時,更依托葡萄酒、海洋旅游產業,衍生了紅酒SPA、康養浴等大健康產品。因此,規劃團隊圍繞山、海、葡萄酒三大優勢,構建多業態融合的項目體系,搭建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連點成線、串線成面的 昌黎旅游特色 一張名片,一種思路,更是一個新發展空間。康旅科技規劃團隊希望,從昌黎縣走出的“新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以及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酒瓶制造、橡木桶生產、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可以被更多人知曉,因為這不僅展現了昌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反映了昌黎人的勤勞與智慧;更能幫助他們抓住紅酒游、鄉村游、研學游、購物游的機遇,讓昌黎全域煥發旅游消費新生機。 02 設施完善+業態升級構建旅游新示范 除在編制申報材料的過程中為昌黎提煉旅游特色,康旅科技規劃團隊還提供了咨詢與技術指導全過程服務,對標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標準,考察昌黎縣旅游景區、基礎服務設施情況,尋找旅游服務和公服設施的提升空間,提供有效建議。
11月2日,河北省工商聯系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會議暨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石家莊召開。 康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榮膺“2022河北省服務業民營企業100強”。 從以傳統旅行服務為主體的服務商發展為“科研+咨詢+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教育”的文旅全產業鏈集團公司。服務于城市更新、鄉村振興、職業教育等重點領域,先后榮獲“中國創新型文旅集團”、“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河北服務業創新領
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不同,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展示,更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而匠心獨具、具有點睛之筆作用的鄉村景觀,不一定是高精尖材料,有時巧妙利用鄉土資源與材料,轉變設計思路,或許能產生驚艷效果。 “ 變廢為寶 打造特色“微景觀” 在近些年的鄉村振興項目調研中,康旅集團設計師發現,隨著技術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家具、舊農具、舊門框等老物件逐漸被村民擱置遺棄,康旅集團設計師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巧妙地將舊物件作為設計材料,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在傳遞鄉村文明的同時,實現各類廢棄資源的重新利用。 例如,在新樂市鄉村振興項目中,西安家莊村內景墻搭建處,原本是村民們的閑置、廢棄物品集中堆放地。康旅集團設計師調研現場時,不經意間被“閑置窗框”激發了靈感。于是,秉承“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的思路,創新推進“微改造”,在與村莊商議后,將窗框進行清理、裁切與初步打磨后,將其嵌入景墻之中,通過鏤空“透景”,形成斑駁的光影效果,同時也讓墻體顯得更加精美,提高村莊整體“顏值”。 應用廢舊窗框的鄉村景墻
今年3月初前往井陘,洛陽村外還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物料車、灑水車忙碌而有序,工人們雕琢原生石搭建村莊“小橋流水”景觀,嶄新村落初具雛形;道路上,工人大多在清理碎石,為后續的瀝青鋪設做準備,濕地上的水生植物尚未見蹤影。短短幾月,再次走入井陘村莊,街巷干凈整潔、河水清澈見底、3D文化墻盡顯鄉村底蘊;走進生態濕地,多彩植物交相輝映,清風徐來,攜帶著淡雅花香,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連續幾個月駐在項目現場,親眼看著井陘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成就感大于一切。” ??? 6個重點村落 各具特色的鄉村農文旅名片 秉承“以文為脈,以人為本,以生態為基礎,以產業為核心”的理念,康旅集團在井陘綿蔓河沿河濕地綜合經濟帶項目中,認真挖掘每個傳統村落的文化,從歷史的瓦礫中尋根溯源,要“留得住文脈,記得住鄉愁”。“在進行人居環境整治與提升前,我們為6個重點村落都做了文脈上的提煉。讓‘一區、一城、兩帶、多中心’的構想更生動立體。” 例如,東元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誕生了井陘第一名黨員、第一個農村黨小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井陘第一任縣委書記,堪稱井陘的“紅色搖籃”。于是,康旅集團便以“紅色資源”為核心,修復第一書記趙玉祥故居,建設紅色文化便民廣場,增設紅色文化主題標語等氛圍,打造“紅色風景線”,讓紅色文化氣息和鄉土特色和諧共融。而威河西村,依山傍水,泉群密布,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稱,康旅集團以“荷花、鱘魚、泉群”為主題,引汩汩泉水、建白色清漪橋,種植月季、野花組合,形成“小橋流水”的詩意景觀;同時,建設冷泉公園,增加綠化面積12000平方米,依托當地水資源及濕地優勢,因地制宜建設鱘魚產業配套設施,助力打造泉群養生度假之地。 井陘縣東元村提升改造前 井陘縣東元村提升改造后 井陘縣威河西村提升改造前 井陘縣威河西村提升改造后 如今,立足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打造的“蘋果創意休閑村”——洛陽村、“泉群養生度假村”——威河西村、“烈士精神教育村”——冶里村、“親子休閑主題村”——北防口村、“紅色文化深度體驗村”——孫莊村、“百年黨史教育村”——東元村,已然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個村落,一張特色文旅名片;一張名片,一部歷史、一段故事、一脈文化;康旅集團在文脈梳理中收藏鄉愁印記,以本地特色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 改造后的井陘縣冶里村 改造后的井陘縣洛陽村 改造后的井陘縣北防口村 改造后的井陘縣孫莊村 “或許別人是在做工程、做建筑,而我們想要做的,是提煉文脈、打造綠色空間、讓產業更有活力。” 或許,這就是屬于康旅的“匠心密碼”:在項目中做到極致,不僅將目光局限在眼前的任務上,更將視角聚焦于井陘縣的長遠發展。 ??? 179萬㎡濕地生態修復 50里晚櫻大道串聯成景 ? 鄉村生態濕地修復 ? “踏水灘”“尋芳洲”“百泉灣”“玲瓏崖”,也許我們不曾親身真正感受過這些生態濕地的水草豐美、野趣盎然,但僅僅聽到這些富有文藝氣息的名字,便已心馳神往。 事實也確實如此,項目經理告訴我們,從遠處眺望玲瓏崖濕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仿若一匹五彩畫布近在眼前;清風徐來,花香四溢,花海中游人如織,陶醉于水光山色之中。 “這片濕地上,我們種植了許多品類的觀賞類花卉和親水植物,比如千屈菜、蘆葦、波斯菊、粉黛亂子草等,以吸引鴛鴦、黑鸛等鳥兒將在芳澤中自由徜徉。還建設了親水平臺、碼頭等游玩設施,亭臺、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讓前來觀光的游客,既可以踏水尋芳、嬉水享樂,也可以閑適垂釣,駐足靜賞。”描繪起這片人與自然相諧的生態景象,項目經理的臉上洋溢著如數家珍的幸福。 濕地修復前 建設完成后,濕地上的如畫生態景象(實景) 此外,在排出地下水、建設濕地擋土墻的過程中,項目經理及團隊在緊張的工期下,依舊不忘謀求施工工藝的創新,巧妙利用井陘山區地勢高低差,以及上下游水位高程差2m的條件,創造性采用“高低水位差盲溝排水”新方法,開挖盲溝,依靠純自然排水形式,實現地下水自動外流,為康旅集團施工過程中的地下水排水、濕地流域擋土墻加固蹚出新路。 “五月底,我們四個濕地公園的項目主體建設便已經完工,但直到明年10月,我們都會一直有工人在這里負責苗木養護,保證濕地公園為民眾們呈現最好的環境和景致。”康旅的工程建設,并不僅停留在“工程”二字上,它更是一份挖掘并展現了區域文化底蘊的作品;我們所做的,不只是對作品的打磨、雕琢,更希望它能始終以文化為脈絡、以產業為核心,激發鄉村新活力,經過時光洗滌,仍在綿蔓河畔熠熠閃光。 ?民生健身路——50里晚櫻大道 ? 與之建設理念相似的還有民生健身路,對這條全長26.8公里的道路,康旅集團不僅進行重修與提升,還特別將路面主色調設計為藍色,別出心裁地在道路兩側種植櫻花,形成“五十里藍色晚櫻大道”的盛景,把綿蔓河沿岸的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起來,將革命文化的紅色、晚櫻大道的藍色、綠水青山的綠色相融合,串珠成鏈形成一條景觀帶,讓井陘旅游資源“活”起來。 “此外,我們還打造了七公里的濱水道路區”,平坦寬闊的大路,綠色行道樹裝點宛若綠廊,兩旁還有綿延的花海;岸邊的文化景觀,河面上的點點波光,藍天白云映襯,浩蕩河水依傍。沿濱水大道一路暢行,觸摸飛揚的櫻花花瓣,嗅到濕潤空氣中的清香,美麗鄉村新生態如畫卷,徐徐鋪展眼前。 民生健身路建設前 建設完成的民生健身路—50里晚櫻大道 ?兩線道路升級,織就鄉村幸福網? 在道路修建與提升方面,除民生健身路外,康旅集團還承接了巖孫線、宜微線整治提升任務。完成擋墻等砌筑、硬化路面、路牙石安裝,地被、喬木、灌木栽植等,30余天讓“兩路”提升工程高質量、高速度完成。提檔兩岸村貌村容檔次,展現井陘的青山綠水、詩意田園。 “大概是3月中旬,我們接到了“兩線提升”項目的一些新增施工任務,主要包括道路鋪裝、擋墻砌筑、兩側綠化等,但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天。” “那時候在我們心里,根本沒有‘能不能’的懷疑,只有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隨后,集團領導緊急調度30名項目經理、技術員趕赴施工一線支援,并深入井陘各項目施工現場、調度工程進度。正是因為各個部門的全力配合、全員奮戰至次日深夜兩點,
新時期內,我國公路橋梁進入“建養并舉”新時代。如何在完成公路、橋梁高質量建設的同時,使其少災少病地“成長”,直至“高壽”,成為工程領域人員面對的重要課題。在井陘綿蔓河跨河大橋建設過程中,為有效加強工程結構承載力,提高橋梁質量與服役性能,康旅集團工程人員首次采用預應力技術優化施工過程,使大跨度、重荷載、超長混凝土結構的橋梁擁有良好性能和使用壽命。
柏里水鄉的柏里槐,是一棵有故事的大國槐。它背靠上柏里,俯瞰柏景湖,遠眺東南島,枝葉濃茂、造型美觀。原生長于中央組織部舊址——西柏坡鎮南莊村,與新中國共同成長,有著獨特的紅色基因。2019年,為了讓大槐樹持續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康旅集團董事長劉江敏決定將它移栽到西柏坡柏里水鄉,隨柏里水鄉一起成長。但移栽的過程,卻并非“一帆風順”。 得其法:移植方式的“柳暗花明” 移栽樹木,通常會采用將樹木挖出后使用繩索捆綁,通過吊車吊起樹干放置在工程車內運輸的方式。然而,此種大型樹木移植方法雖形式較為簡單,但存在移植過程中根系易遭破壞、樹干易受損傷等諸多弊端。 此時,集團技術人員考慮到西柏坡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自然環境,拋卻定式思維,大膽提出在臨近河床的地方,借助河水進行樹木移植,從而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利其器:新型工具保障大槐樹0傷害 在依托理論對設想進行反復推演后,集團工程人員建造了一艘用于移植臨河大樹的水上鋼結構浮式平臺船。這艘平臺船擁有由若干豎梁焊接在一起、上下平行的底層框架和頂層框架,框架內通過若干槽鋼基材加強連接,保證堅固性與穩定性。底層與頂層框架之間焊有均勻分布的若干浮筒,頂層框架上方設置有密度高、強度高的防腐木板層,防止水生蟲的寄生。平臺船